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靈,人類自誕生起就面臨著人水關係的實踐,並大致經歷了水侵水、人避水、人爭水和人親水四個階段。湖南具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自然地理優勢,只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定能把三湘四水建設成為令人嚮往的繁衍生息之地。
  一、建設美好湖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勢,基礎網格已經凸現
  湖南位於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南,北阻大湖,東南西三面環山,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多山丘的內陸環境,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富有山澤田土和草木之利,形成了適宜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有利條件,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產資源之鄉的美譽。
  觀天地之大象,診山川之巨脈,人們不難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一條神秘的北緯30°地帶。湖南國土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地處東經108°50'—114°15',北緯24°40'—30°05',與西南、沿海和西北地區比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是令人羡慕的綠色寶地之一。自然地理優勢有:
  一是沒有構造性地震帶的困擾。湖南屬於弱震區,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是公元209年11月15日常德地震,最大的是1631年8月14日常德6.7級地震。
  二是沒有海侵威脅。面對海侵和海嘯可能更加惡化的趨勢,沿海地區在發展永久性產業和建設高規格建築時,必須考慮海水和颱風的威脅,有相當部分產業向高地或者向北移是必然的選擇,湖南理所當然地是最佳選擇地和轉移地。
  三是可以避免沙塵暴和荒漠化引起的大煩惱。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地帶的洞庭湖水系,仍是一塊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的難得寶地,可以避免沙塵暴和荒起的大煩惱漠化引起的煩惱,像這樣的優良環境,在中國和世界上是為數不多的。
  四是在全球性水危機中擁有的豐富水資源能夠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全球性的水危機已向人類撲面而來,21世紀圍繞水引起的爭端有可能取代目前圍繞石油引起的爭端。湖南的水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比全國的649.9毫米多800毫米。湖南洞庭湖純湖區面積15,200平方公里,洞庭湖多年平均徑流量3,204億立方米。湖南擁有一個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加上山塘、水庫、森林蓄水、地下水,全省常年保有水量有可能爭取達到1,000億立方米,這無疑是一筆令人傾慕的巨大財富。
  二、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表明,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崛起和興盛,必須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作為支撐條件
  水利工程是用於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表明,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崛起和興盛,必須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作為支撐條件,也是貧窮落後地區跨入發達地區的重大措施。古今中外有為的統治者,都把興修水利作為治國興邦的大計。
  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勃興,吳國繼起,越國、魏國稱霸和秦國獨強,都與興建重大水利工程有關。“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公元前598——前591年)由孫叔敖在淮河流域的安徽省壽縣南修建著名的芍陂灌溉工程,為楚國勃興創造了條件。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稱霸運送軍隊和糧秣,於公元前486年在今揚州市開通長約150公里的邗溝,引長江水北流入淮河,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有確切紀年的第一條大運河。魏國為了稱霸中原,以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為中心,在黃淮之間大興水利,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水運樞紐。魏文侯令西門豹於公元前422年創建引漳十二渠,形成了漳水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秦蜀守李冰主持興建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從此成為天府之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鄭國渠,引涇水入洛水,全長300公里,十幾年後完工。成都平原和關中地區這兩個著名糧倉,直接支持了秦統一六國的戰爭。秦統一六國後,向嶺南興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監御史祿在廣西興安境內鑿通靈渠運糧,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當今,我國三峽水庫的修建和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實施,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支撐條件。
  在埃及,公元前3400年就開始使用尼羅河每年一季的洪水漫灌莊稼。1843年開始,埃及在尼羅河上共建9處水利工程,1970年竣工的阿斯旺水庫,壩高達111米,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使尼羅河灌區成為世界級灌區。
  在古羅馬,公元前312—公元226年的500餘年中,羅馬城先後修建11條大型輸水道,引用羅馬城周圍的河流湖泊和泉水,城市供水取得突出成就。
  在印度河,20世紀20年代開始興建印度河灌區,1960年起興建印度河調水工程,由三大水庫、19座攔河閘、13萬餘眼管井和57,100公里引水渠組成,年引水能力達1,296億立方米。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調水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美國西部開發。1931年在科羅拉多河興建壩高221米的胡佛壩,總庫容352億立方米。1937年和1959年,先後開工建設中央河谷工程和加利福尼亞州引水工程,使加州中部、南部嚴重乾旱缺水和洛杉磯2,000多萬人的用水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田納西河流域治理使美國最貧窮落後的這個地區成為工農業生產相當發達的地區。田納西河流域幹流全長1,046公里,20世紀40年代開始綜合治理,在干支流上修建大型水庫32座,航道通過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與美國21個州的內陸航道及國際水道相連接,100多個大型國家公園,400多個旅游休閑區,幾百個路邊公園,旅游宿營地和商業旅游區,星羅棋佈地分佈在流域區。各湖泊、水庫和河流岸邊成為公認的全世界流域治理開發的典範。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新治水觀念,當代湖南人有智慧、有能力、有條件為建設人水和諧的環境友好型社會譜寫新篇章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一誕生,便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獲得理想的生存環境。今天,人類所擁有的條件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比擬的,當代湖南人有智慧、有能力、有條件為建設人水和諧的環境友好型社會譜寫新篇章。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科學發展觀主張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強調要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和諧美好的理想,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從資源開發利用的層面講,應當建設節約型社會;從知識積累傳承的層面講,應當建設學習型社會;從社會穩定有序的層面講,應當建設法制型社會;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全面和諧的層面講,應當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力爭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循環。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提高我國資源特別是能源和水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尋找和開發替代資源,發展可再生資源,為建立節約型社會提供技術保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力爭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循環。
  (三)以湘資沅澧四大流域可持續發展為軸線,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優美人居環境。
  湖南90%以上的縣市城鎮坐落在湘資沅醴四大流域的幹流和支流兩岸,要以四水流域可持續發展為軸線,按照“流域、梯級、滾動、綜合”的方針,以大流域治理為骨幹,小流域治理為單元,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綜合治理,把通航、電站建設和流域治理開發相結合,把修建道路與堤防建設相結合,城區的河道要儘量修建成景觀型河道,使水中和岸上觀賞景點水清岸綠。江中洲灘成為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閑景點。
  水與人一樣,都是要有出路的。人不給水出路,水就會給人死路。建設城鄉優美人居環境,必須首先考慮水環境的容量和洪水出路。在建設人水和諧水環境時,必須要有新的觀念和新的舉措。要學習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建設與美化城市水環境的經驗,學習江蘇、浙江疏浚和開發利用江河的經驗,推廣常德建設防洪牆與疏浚城內穿紫河、長沙建設湘江風光帶以及鳳凰、永興建設山水城市的經驗,在搞好城市防洪的同時,探索洪水資源化和泥土資源化的新路子,在江河兩側的低窪地帶,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既可分蓄洪水,又能發展淡水養殖,挖出的泥土還可以轉化為寶貴的財富。
  長株潭三市處於湘江中游最大的河流彎曲處,是長江以南最具開發潛力的“金三角”風水寶地。長株潭的水環境建設,應當借鑒國內外城市建設的經驗,突出山水特色,把山、水、洲、城融為一體,建設成為美麗的山水城市群。
  四、把治山治水相結合,大規模地進行山江湖庫綜合治理,湖南能夠建設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息之地
  21世紀湖南重大治水工程主要有:
  一是治湖工程。洞庭湖未來的重大治理工程有三個:(1)加強洞庭湖蓄洪區建設,使其成為保國安民的湖。有關研究表明,三峽水庫建成後,可以部分替代洞庭湖的調洪功能,但若遇10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洞庭湖還需要有300億立方米的蓄洪能力;若遇100年一遇的大洪水,城陵磯附近地區仍有210億立方米超額洪水的蓄洪任務,湖南、湖北各承擔一半。(2)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使洞庭湖再次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方案,2015年以後洞庭湖的天然湖泊面積將恢復到4,350平方公里以上,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同時加大挖泥船挖掘湖內泥沙的進度,加上新構造運動帶來沉降的影響,不久的將來洞庭湖有望超過鄱陽湖,再次成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3)堵支並流,四水建閘和湖口築壩。擴展松滋河道,並使之在安鄉縣至南縣與藕池河相連,然後由新洲入東洞庭湖,有可能成為洞庭湖內河湖治理的一項重大舉措。三峽水庫正常運行若干年後,泥沙淤積減少,荊江河道將向下涮深,洞庭湖出口可能大為下降。洞庭湖出口處只有人工築壩,建立控制工程才能關住一湖大水。
  二是江河治理工程。湖南有大小河流5,341條,水域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應當在加速建設主要河流梯級樞紐水電工程的同時,花必要的力量使已有水利工程充分發揮配套作用,併進行整治河道和水庫清淤,讓清靈之水潤澤瀟湘大地,力爭在2020年建成以洞庭湖為中心,連通湘資沅澧四水的航運體系。湖南境內每年白白流走的洪水有500億立方米。洪水資源化的重大舉措有三項:(1)繼續大力植樹造林,充分發揮森林“綠色水庫”的儲水作用,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強雨水收集利用;(2)對江河湖庫塘進行疏浚和清淤,提高地面水體的儲水功能;(3)在低窪地帶即本來是自然湖泊的地帶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發揮中下游濕地的儲水作用。
  三是構建互聯的自流灌溉系統。建國以來,湖南共建水庫13,280多座,數量居全國之最,還有11大灌區。全省上世紀60、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像一根南瓜藤上結了很多瓜一樣,大小水庫和灌區用渠道相連,韶山、歐陽海、青山壠、鐵山等灌區,至今運行良好,而近些年修的水庫大多只發電和蓄洪,沒有形成互聯的自流灌溉系統。
  四是從東江水庫引水直供長株潭。考慮湘江流域曾經出現過嚴重乾旱缺水的情況,為了滿足長株潭城市規模擴大以後的用水需要,並使長株潭人民能喝上優良的飲用水,近期可從瀏陽株樹橋水庫引水供應長沙,遠期可從東江水庫引水直供長株潭。東江水庫總庫容91.48億立方米,常年蓄水量80億立方米左右,最大壩高157米,壩頂高294米,正常蓄水位285米,能夠直流長株潭。
  五是溝通湘桂運河把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連接起來。湘桂運河是我國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第一條歷史航運水道。築在湘江之上的“人”字型攔河大壩,將七分水自然分流回湘江,三分水經運河入漓江。對湘桂運河的整修、改進和利用,無疑會成為我國一項令人矚目的水利工程。本文第一作者1998年8月撰寫《洞庭湖治理與開發》一書時專訪過“長江王”林一山,時年87年歲的林老是這樣說的:“對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靈渠,我專門進行了研究,1,000噸大船可以走,我親自去看了,工程量不大,湘江上游建一個梯級工程,漓江修一個升船機,魚嘴修一個水平溝渠就可以了。”2100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能修建靈渠,並通行到20世紀初期,當今的現代人難道不能再次連通嗎?
  進入21世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建設環境友好型的優美人居環境已成為新的時尚。曾經是“遙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兩相宜”的湖南,只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治山治水治湖治庫相結合,必將呈現“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的壯麗景象,浩浩湯湯的洞庭湖和鬱郁蔥蔥的“三山五嶺”一定會出現在瀟湘大地,留給子孫後代的將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令人嚮往的繁衍生息之地。
  文/郭輝東、鄧潤平
  (作者工作單位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省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信息中心)  (原標題:郭輝東、鄧潤平:湖南省人水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構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16drgkb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